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占比稳步提高,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快速增长,煤炭消费比重持续下降。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稳步提升,碳排放权交易量和交易额显著增加,碳定价机制初步形成,有效推动了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
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不断加速,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上半年,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这片被绿色发展理念浸润的大地上,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散发着绿色气息。
受访专家表示,在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共识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推动这一理念转化为行动,从局部推广到全局,就必须在制度性建设与激励约束机制上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索与创新。
绿色发展无处不在
密云水库,水清岸绿、鸟鸣声清晰入耳;近年来,持续保持高水位运行,水质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密云水库实现了水量和水质“双提升”。其中,离不开2018年签署的一份协议。
据了解,北京市与河北省先后签订了两轮次的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支持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水资源节约。2023年,京冀两地再次签订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生态补偿协议,实现了京津水源上游潮河、白河、滦河、永定河流域生态补偿全覆盖。
从“各自为政”变为“同舟共济”,跨区域生态补偿助力水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实现了共治共赢。
在推动跨区域协同治水方面,我国还有很多跨区域河流创造了很多区域联动的好故事。比如,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探索之旅就始于如诗如画的新安江。发源于六股尖的新安江,一路向东蜿蜒流淌,缓缓汇入千岛湖。自2012年起,浙江与安徽两省携手并肩,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等方式,推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革走过了近13年的历程,探索出了一条上下游共建共治、互利共赢之路,共同推动新安江的生态治理。
上下游、左右岸并肩作战,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相依,更是行动上的同频共振,共同下好流域生态治理“一盘棋”。
当然,同频共振的不只有跨区域协同治水,下好绿色低碳发展“这盘棋”需要的也不仅限于此。比如,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规范的发展正逐渐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及良好治理。
据了解,截至目前,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披露2023年度ESG报告的比例超过95%,A股上市公司2023年度ESG报告披露率也已接近四成,披露量较上年增加约300家,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意识进一步增强。ESG信息披露量质双升、评级上调现象增多、ESG投资持续加码……
一系列积极趋势不仅预示着ESG理念正逐步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是表明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高楼大厦间穿插着绿意盎然的公园和生态走廊,曾经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循环经济理念得到广泛推广,低碳出行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从跨区域生态补偿“同舟共济”到ESG规范发展“入耳走心”,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与深化,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比如,在农业领域,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蔚然成风;又如,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服务业同样不甘落后,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今年以来,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我国新能源产业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实现较快增长。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4.3%,配套产品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25.4%、16.5%。光伏产业链增势良好,主要原材料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5.4%、43.6%、42.8%。与此同时,清洁能源体系加快建设,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有序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初步测算,上半年,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自提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以来,我国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体现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民环保意识增强。"
针对政策体系方面,王鹏进一步介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了节能降碳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各地区和各行业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如地方性的节能降碳行动计划、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等,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介绍,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表现亮眼,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为经济发展积蓄了新动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新技术继续赋能绿色发展,清洁能源生产较快增长,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提升。
"在政策的推动下,绿色低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王鹏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市场。清洁能源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持续增长。另外,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电池回收等产业链不断完善。
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
尽管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加强制度性建设与激励约束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挑战,如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低碳技术研发成本高、环保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我国绿色低碳发展速度。"
在王鹏看来,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共识后,未来仍需进一步加强制度性建设与激励约束,以推动绿色发展的持续深入。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与绿色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加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碳排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提高环境执法效率和质量。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力。另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
二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能权交易市场等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公平、透明、高效运行。要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绿色融资成本。推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三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发展。比如,对在绿色发展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绿色发展要求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同时,要加强绿色发展绩效考核和评价工作,将绿色发展成果纳入政府和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对绿色发展成果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和考核。